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實習生 陳卓瑤
2008年,陳渙第一次來海南。從家鄉(xiāng)福建出發(fā),坐在悶熱的大巴車里顛簸了一天一夜終于抵達。舟車勞頓之苦,讓他直呼“再也不想來”。
沒想到一年后,“結業(yè)后到海南”,導師一條6個字的短信,把陳渙的命運和海南扭在了一起。那時,他已步入不惑之年。
陳渙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式偉 攝
當時,陳渙剛結束上海戲劇學院高級編劇研修班的進修,他的導師把他推薦到海南省瓊劇院,沒聽過一句瓊劇的他選擇聽從師命。收到短信后,他趕緊上網搜了一段瓊劇,乍一聽,唱腔、音律和閩南語劇種相似,有著多年潮劇編劇經驗的他心里有了底,攜家人搬遷至海南。
陳渙是帶著明確的目標來海南的,他要在“歷史縫隙”里創(chuàng)作瓊劇故事。何為“歷史縫隙”?陳渙解釋,就是以歷史人物的主要歷史事件為框架,在情節(jié)、細節(jié)中融入合理的文學想象。
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剛來海南那幾年,他一頭扎進史料堆里,研讀、搜集、整理,試圖構建一個海南歷史名人譜系。隨著查閱的資料越來越多,丘濬、海瑞、冼夫人等歷史名人登上了他心中的舞臺。
創(chuàng)作劇本不是“搬運”史料,陳渙對自己的要求很高,他要寫別人沒寫過的,要寫歷史書上讀不到的。動筆前,他要用很長一段時間構思,這個過程有時甚至長達十幾年。他反復琢磨有限的史料,用心捕捉和打磨,讓筆下的文字“跌宕起伏、觸動人心”。
2024年1月7日晚,瓊劇《三朝巾幗》在海口首演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天平 攝
在創(chuàng)作瓊劇《三朝巾幗》時,陳渙精心設置了冼夫人與持不同政見者激烈爭論的場景,以展現她的智慧;在創(chuàng)作《路博德》時,他設計了一頭一尾兩次燒船的情節(jié),將劇情推向高潮;在《布衣卿相》中,他用一個虛構的要挾太皇太后的情節(jié),展現丘濬有膽有識的一面……
作為一個外地人,陳渙在寫瓊劇的過程中,還要克服語言障礙。他的方法很簡單,把自己當成小學生。他經常向身邊的同事請教,“這個詞押韻嗎?”“這句話唱得順嗎?”久而久之,他摸清了海南話的韻律。
作家路遙曾說,文學作品是靠苦熬來完成的。其中的艱辛,只有“熬”著的人才能體會。多少次,陳渙深夜一個人坐在窗前,重構、重寫、修改。遇到困難的時候,那些出現在史料里的海南先賢給了他力量,“他們開疆拓土、為民服務、懲惡揚善,這股正能量給了我前行的動力”。
轉眼來瓊十五載,陳渙自稱“天涯擺渡人”。他笑著說,自己和路博德、冼夫人、蘇軾、黃道婆一樣,都是“異鄉(xiāng)創(chuàng)業(yè)人”,同有一股闖勁、一份鄉(xiāng)愁。寫劇本時,他把自己當作一位臺下的觀眾,融入其中。在把歷史轉化為戲劇的同時,他也把海南文化“擺渡”至更廣闊的天地。
“海南待我不?。?rdquo;說起這15年的海島文藝生活,陳渙感慨,海南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了他無窮無盡的創(chuàng)作資源。目前,他正在籌備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(qū)四十周年瓊劇大戲;同時,他還準備創(chuàng)作鹿回頭、搜書院、海南華僑等主題的瓊劇故事。他說:“海南故事寫不盡、道不完,希望通過瓊劇藝術,讓更多人了解海南文化。”
原標題:海南省瓊劇院一級編劇陳渙:慢“熬”瓊劇好故事
責任編輯:陳倩柔新海南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
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
用微博掃一掃